羊城新闻网

岁月鎏金他心向阳——访中国平安上海分公司高级经理、上海市滁州商会常务副秘书长

城事 用户:佚名 44161℃



  人物简介:

  刘洋,男,中国平安上海分公司高级经理,上海市滁州商会常务副秘书长

  初识刘洋,是在上海市滁州商会的一次活动上,他忙碌的身影、青春的活力、蓬勃的朝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前几天我跟他预约采访,他却百般推辞,理由是总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,这样谦逊的年轻人,我当然不会放过,这才有了一次午后的畅谈。

  刘洋的办公室在四川北路上的一幢大楼里,电梯上来,我兜了整整一圈,里面都是一个一个小的“教室”,说它是“教室”,因为它不像办公室那样由隔断和L型办公桌加电脑组成,里面是一张张小小的桌子,就像是小学生的课桌椅,甚至还要小。这样一圈走下来,我感到了一种“压力”。

守着几亩薄田”的童年生活

 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,出生于1985年的刘洋,童年也是比较艰苦的,父母生了他们兄妹4人,只有他一个男孩,一家8口人(还有爷爷奶奶)在安徽定远守着几亩薄田,一年到头也换不了几个钱。回忆起童年生活,刘洋告诉我,直到他上初中家里才通电。“家里的电器只有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,要看电视,需要拿着电瓶到镇上去充电,靠电瓶发电才能看上电视。”我无法想象没电的日子该怎么过。

  家庭的贫困,造成了刘洋的不自信,也不敢出门。可这样的穷日子,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?要改变生活,必须走出农村!从没出过远门的刘洋只能投靠亲戚朋友。

拼命干却钱少”的打工生涯

  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,2002年,17岁的刘洋告别了家乡,开始了辍学打工生涯。

  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大理石切割。这是个纯体力活,粉尘铺天盖地、噪音震耳欲聋,环境脏乱差;沉重的大理石搬上、搬下,很是辛苦。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,几十块钱1天,虽然相比在老家已经很好了,同时这也是他人生创造的第一笔财富。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,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,不是他想要的,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。

  不久,刘洋就跳槽到去了北京。那是2003年春节刚过,在印刷厂工作,从学徒做起。每天工作12小时,2班倒。

  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,刘洋跟在师傅后面,轮到师傅的时候,财务拿出一叠钱,数了数,交给师傅,师傅又数了一遍,整整7500元,刘洋好生羡慕。轮到他了,财务轻轻拿起3张递给他,这一下子把他“打”懵了,也深深地刺痛了他,他真切体会到——没有一技之长很难立足社会!“同样的工作时间、同一台机器,我在前面干最重、最累、最脏的活,师傅在后面盯着电脑,比我轻松多了,拿的工资却是我的几十倍。”挫败感激发了刘洋的斗志,他开启了“全天无休”状态,每天在班上跟师傅学技术,下班了,也不走,再跟对班师傅学,边学边琢磨边实践,技术有了很大提高,很快就达到了“师傅”级水平,工资也随着职务的晋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,涨到了每个月1万5左右,那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。

  但他却茫然了,之前有目标、有激情,循着“学徒——正式工——小工——大师傅”的轨迹,一步步往前走,现在在团队里,无论是职务还是收入都是最高的了,已经达到了顶峰,人生却没了目标。

  正值上海举办世博会,刘洋趁着空隙来到了上海,在一周的时间里,他去参观了世博会,被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、霓虹闪烁的夜景、人的精气神迷住了。他还被亲戚拉着参加了几场聚会,亲戚是做建材生意的,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、交流,相比于面对机器,刘洋更喜欢这种氛围和工作。

  回去之后,他就辞了工作。

  还是那样清晰地记得,那是2011年10月4日,刘洋坐着大巴从北京来到了上海,跟着亲戚做建材销售。

  同所有的销售一样,“说尽千言万语”“跑遍千家万户”“尝遍千辛万苦”,在近10年的时间里,虽然也赚到了一些钱,但刘洋厌恶行业中的“潜规则”“灰色收入”“回扣”“吃喝应酬”等不良现象,萌生了脱离此行的念想。

能够帮助别人”的崇高职业

  那天,老家来人,住在华东医院,因为生重病,花掉了4、50万元。看到账单的一瞬间,刘洋凝固了,他想,好在亲戚家在家乡有几套房产,这次能卖掉一套房来救命。如果自己的父母生病咋办?我拿什么来拯救他们?

  惊出了一身冷汗的刘洋,想到了“保险”2字。他一头扎了进去,翻看、查阅各种保险产品,了解、比较各家保险公司。最终,他选择了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的服务集团——中国平安。

  “我以前最讨厌的职业,一是中介;一是保险,没想到,自己不但干了这一行,还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,”刘洋微笑着说,“干这一行,我不但挣到了自己的钱,还帮助到了别人,我现在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可以放到太阳底下晒。”这句话,他重复了多次,带着满满的自豪感。

  如果说,银行是“锦上添花”,那么保险就是“雪中送炭”,刘洋是这么认为的。他见过之前几千万身价的人,因为没有做好规划,近几年,赔了个底朝天,他做保险行业也真正是帮助到了别人。

  2022年元旦,公司内部举办竞赛,比一比谁在3天内卖出的医疗险最多。刘洋像铆足了劲的发条,每天清晨6点出门,夜里12点回家,昼夜不停地穿街走巷,联络朋友,推介产品。

  那3天里,起早摸黑的刘洋一共做成100多份保单,不仅拔得头筹,还创造了平安上海新纪录。“我感动了自己,用数据证明了自己的能力!也感谢平安,在这里不论你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,也不管你是什么学历,大家都一样,一样的产品,一样的平台,只要你够努力、够真诚,就一定会有回报!”

  但真正让他难忘的不是这些数字,而是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。

  元旦一大早,天还没有亮,他走进一位朋友家,为这家人买上医疗险。

  却不曾想,半年后的7月份,男主人因为中暑进了医院,医生检查后让他去大医院看看。谁知一番检查下来,却是晴天霹雳!看到那触目惊心的“癌症”2字,全家感觉天塌下来了!

  送医、检查、治疗,一下子花了好几十万元,刘洋得知消息后,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,提醒病人:“你还有一份医疗险可以用得上!”一句话如醍醐灌顶,真没想到,这个花费了1546元的医疗保险派上了大用场。刘洋全程跟进理赔,每次住院、化疗,平安公司都派车接送,送上牛奶、果篮和慰问信,羡煞旁人。第2年,还是交这些费用,还是享受赔付……如今已是第3年了,一共支付了4000多元保费,但却一共赔付了近20次差不多40万元。

  虽说他家也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,但是疫情3年,谁家收入不是锐减呢?现在有了这份保险,减轻了家人的经济负担,也保障了家人特别是孩子的生活水准不受影响。

  “能帮到他人,能帮到朋友,我比啥都开心!”这是在采访中,我听到刘洋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。

  闲暇时间,刘洋喜欢看书,他特别欣赏任正非的风控意识,这对他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刘洋谈到,有个老乡,以前做互联网的,生意很好,赚了几千万,却一下子全部赔光了。“近几年,身边有些企业家的子女在国外留学,因为老爸生意破产,子女被迫回国的事例不少,因而做任何事,规划很重要。现在有钱不代表你以后也能挣到钱,早做规划,能避免以后生活受到影响。”联系到专业,刘洋滔滔不绝,“保险是树根,其他是树干、树枝、树叶。没有根,树叶不会长久。人要敬畏风险,在有能力的时候,做好家庭的教育、养老,还包括父母养老的规划。”

幸福但又“催泪”的一家6

  2006年,刘洋在北京认识了妻子。“她条件好,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,但还是选了我这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。”他声音轻、语速慢,却很动容。婚后夫妻两人相扶相持,勤劳持家,之后一儿一女相继出生,父母也来到身边,一家6口其乐融融。“虽然我们物质上不富裕,虽然我们也会有争执、争吵,但我们感情很好,家庭很幸福。”

  然而,说着说着,刘洋的眼眶却突然红了,他哽咽地说道:“在2023年1月4日之前,我们一直都很幸福。”那么,不幸就发生在那一天。

  意外毫无征兆地来临了,父亲因为带病上岗,操作机器时失误,生命终止在70岁生日之前。

  “父亲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,碰到问题了、遇到困难了,我都会打电话跟父亲说一说,虽然他也帮不上什么忙,但说过之后我就释然了。然而父亲突然去世,我觉得我的天塌了。”更让刘洋心里过不去的是,那之后母亲整天以泪洗面,吃不下睡不着,以致精神恍惚。有时会拿着和父亲的合照愣愣出神,不爱搭理人,甚至一个人自言自语。好在夫妻两人同心协力,一直陪伴左右,带她去各大医院看病治疗,妻子如女儿一般关心、照顾,现在母亲正在慢慢恢复中。

热爱商会工作的常务副秘书长

  在刘洋心中,生他养他的乡土、操着同样口音的乡亲,也是他深深牵挂的亲人。参加商会比较早、现任常务副秘书长的他,十分热爱这项“不拿一分钱”的工作。每次商会组织旅游、聚餐,他都忙前忙后地张罗,作为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,他组建了羽毛球俱乐部。每次活动前,他都要做许多细致、繁琐的工作。租借场地,多次确认人数,有时候说好要来的人爽约,而说不来的人又到了……这些他都要协调好,保证大家“打”得欢心舒畅。“虽说付出很多,但由此认识了许多人结下了’兄弟姐妹情谊’,”刘洋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  最难忘的是疫情期间分发物资。当时,刘洋24小时待命。一次,到了1500份蔬菜,要分发到8个区县的在沪老乡家里。人名、地址、电话,统统都要核实准确;人出不了小区,车不能上路,困难重重,都要一一落实、彻底解决。在缺吃少喝的艰难时期,这绝不是简单的一份物资,而是家乡政府和人民深深的爱意和无私的帮助。物资少,人员多,给谁?不给谁?刘洋首先想到的是居住在郊区偏远地区的人员。一位1998年的抗洪救灾英雄、残疾人,在崇明卖鱼,刘洋他们想方设法“投喂”到了他,“英雄有泪不轻弹”,这次英雄却流着热泪打来了感谢电话。

  那时的刘洋,虽然被“关”在家中,却一天要接200多个电话,老婆负责接电话,他记录信息,然后想办法一一解决。当时有位老乡孕妇来电,只为想要4份面条,“喂喂”腹中的胎儿,这个“小小的”愿望,刘洋怎能拒绝?“每天我们夫妻两个忙碌的时候,2个孩子就在边上,这对他们也是一种经历,更是一种教育。”

  采访结束,刘洋送我出来。正值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销售排行榜,刘洋指着自己的名字说:“我这个月排在第6名,我们一共2000多人呢。”我顿悟那一间间“教室”无时不在的“压力”,也是“刘洋”们的动力,“做我们这行需要与时俱进,永远都能保持学生般的求知心态和行动能力。”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,一眼望去,都是金灿灿的。现在我更理解了他的“腼腆””和谦虚,这是一种逐梦前行的精气神,而年富力强的刘洋正把由内而外的阳光和朝气带给更多的人。